东滩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新模式

2021-07-21 16:32:56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5日电(徐银 阿迪拉)天蓝水清、苇海浩瀚,万鸟翔集、鱼翔浅底。这片长江口最重要的自然湿地,也是国际知名的“鸟类天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万千生灵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7月15日,东滩保护区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带领媒体记者走进有着“中国最美湿地场馆”之称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探访崇明东滩绿色发展之路。


  崇明东滩及其附近水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同时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中转站和越冬地,据调查,每年在保护区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近百万只次。

  不过,这个“鸟类天堂”也曾因一种外来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入侵,遭遇过巨大的危机,几年中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修复东滩湿地生态环境,2013年,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下,一项国内外罕见的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实施,主动采取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途径,有效地控制并清除了围堤内互花米草,土著植物恢复远远好于预期,优化了鸟类栖息地功能,维持并扩大了鸟类种群数量。东滩管理中心书记、主任钮栋梁同志介绍道。

  目前,通过数年的建设,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控制了项目实施区域内的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土著物种芦苇、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复,区域内生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根据监测报告,2014年项目区域鸟类只有22种5884只次,2020年达到了72种119918只次。越冬小天鹅的数量从2016年的60多只增长到2021年初的623只,创历史新高。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随着位于东滩保护区实验区、建筑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公众参访、环境教育研究、科普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场所,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稀缺的优质生态产品,切实做到了为群众办实事,与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进一步构建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


  “我以前是崇明东滩的一名渔民,2018年成为了东滩保护区志愿者,承担起保护区的日常巡护、清理海漂垃圾等任务。现在保护区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开放了,不少游客也冲着崇明鸟多、环境好来参观,我感到非常骄傲!”崇明立新村村民赵兵说。

  目前,在东滩保护区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运营团队已建设完成,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基地的各项公众教育功能,努力打造一个集保护、教育、体验、研究于一体的全国乃至全球性环保示范区,增加崇明东滩河口湿地保护价值的对外展示力度,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国内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积极吸引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努力打造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政府-NGO-企业-社区居民”合力参与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创新模式。

来源:中新网上海
常用链接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